丛生树指从树木基部分蘖出多个主干的树形。其价值并非简单地“多几根树干”,而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层景观逻辑。
景观价值
形态的自然性与艺术性:丛生树的多干形态,更接近于树木在自然竞争环境中自由生长的状态,天生具备一种“未经雕琢”的野趣之美。其枝干间的疏密、开合、高低关系,本身就是一件立体的天然雕塑,极具艺术感染力。
空间的丰富性与层次感:与独干树“冲天”的线性空间占据不同,丛生树通过多个树干的分支,能有效填充中层空间,形成饱满的树冠。在植物群落中,它是连接高大乔木(上层)与低矮灌木、地被(下层)的绝佳过渡,极易形成丰满、立体的复层植物景观结构。
成景的即时性与经济性:相比同规格、同胸径的独干树,丛生树的培育周期更短,且在出圃栽植后,能更快地形成体量感与遮荫效果,满足房地产、公园等项目的快速成景需求,综合性价比更高。
功能的多样性与生态性:茂密的枝叶使其在障景、隔音、降尘、营造小气候等方面表现优异,同时为鸟类和小型生物提供了更丰富的栖息环境,符合生态园林的建设理念。

丛生树状月季
设计原则
主次分明原则:
在一片植物群落中,丛生树可作为主体,也可作为陪衬。需明确其角色,避免所有树木都“争当主角”,导致景观混乱。例如,以丛生乌桕为主景,其下可配置丛生南天竹、杜鹃 等花灌木,形成明确的主从关系。
协调与对比原则:
形态对比: 将蓬松的丛生树与挺拔的锥形树(如雪松、云杉)搭配;或将圆整的丛生树与摇曳的竹林并置。
色彩对比: 充分利用色叶丛生树。如将秋色金黄的丛生元宝枫 与常绿的丛生桂花 搭配;或将全年紫红的丛生紫叶李 置于绿色背景前。
质感对比: 将叶片粗糙的丛生蒙古栎 与叶片细腻的丛生女贞 相邻种植,丰富视觉体验。
季相变化原则:
春:丛生紫荆(花)+丛生丁香(花、香)
夏:丛生紫薇(花)+丛生桂花(绿)
秋:丛生乌桕(色叶)+丛生石榴(果)
冬:丛生腊梅(花、香)+丛生柿树(观果、观干)
空间层次原则:
严格遵守“乔木-灌木-地被-草坪”的垂直结构。丛生树常位于中上层,其下依次配置大叶黄杨、龟甲冬青 等修剪型灌木,以及玉簪、麦冬 等地被植物,形成生态稳定、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。
生态适应性原则:
所有设计必须建立在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。坚持“适地适树”,优先选用乡土树种。例如,在北方干旱地区,丛生蒙古栎、丛生茶条槭 是优于丛生桂花的选择;而在水边,则适宜选择耐水湿的丛生垂柳。

应用场景
作为视觉焦点,担当空间主角(孤植)
位置选择: 大面积草坪中央、广场节点、水景岸边、庭院入口等视线开阔处。
树种要求: 必须具备“独景成画”的素质,四季皆有景可观。例如,丛生乌桕 秋日红叶片片,冬日白果缀枝,四季皆可入画;丛生元宝枫 秋季满树金黄,树冠圆整,气势恢宏。
设计思维: 不仅要考虑其夏季的浓荫,更要考量其秋季的色彩、冬季的枝干线条以及春季的嫩芽,使其成为一部“活的四季年鉴”。
组织与引导空间,扮演结构骨架(对植、列植、丛植)
对植与列植:
场景: 建筑入口、道路两旁、仪式性通道。
作用: 对植形成庄重、平衡的迎宾感;列植则形成有节奏和引导性的绿色廊道。丛生树的饱满冠幅能比独干树更快地形成覆盖感。
推荐树种: 丛生女贞、丛生香樟、丛生茶条槭 等树形相对统一、整齐的品种。
丛植与群植:
场景: 营造背景林、隔离带,或于公园一角模拟自然林地。
作用: 这是营造自然野趣最常用的手法。将同种或不同种的丛生树与独干树、灌木混合种植,通过高低、疏密、色彩的搭配,模拟自然群落,创造丰富的林缘线与林下空间。
推荐树种: 丛生蒙古栎(雄浑大气)、丛生朴树(乡土野趣)、丛生紫薇(夏花绚丽)等。
实现障景与借景,充当柔性界面
障景:用于遮挡不雅的构筑物、围墙边界,或在不希望游人通行的区域形成天然屏障。其柔性的界面比硬质围墙更自然、更富生机。
借景:通过丛生树组织框景、漏景,将远处的美景“借”入当前视域,或引导视线朝向最佳观赏方向。
设计要点:注意种植的密度和树种的选择,追求“隔而不断,透而不通”的意境。
搭配山石水景,升华艺术意境
与山石搭配: 树木的柔与山石的刚形成对比,相得益彰。一丛丛生五角枫 或丛生鸡爪槭 配以顽石,便能构成一幅生动的“小品图”。
与水景搭配: 种植于池畔、溪边,其枝干探向水面,形成的倒影虚实交错,极大增强了水景的层次感和灵动感。丛生垂柳、丛生紫叶李 等都是水边造景的优良选择。
常用品种推荐
顶级观形/色叶类:丛生乌桕、丛生元宝枫、丛生五角枫、丛生茶条槭、丛生蒙古栎、丛生朴树。
出色观花类:丛生紫薇、丛生桂花、丛生腊梅、丛生丁香、丛生石榴。
优秀常绿类:丛生桂花、丛生女贞、丛生香樟(南方)。
特色观果/干类:丛生柿树、丛生紫叶李、丛生南天竹(灌木)、丛生红瑞木(观干)。
在追求生态、自然与艺术融合的现代园林潮流中,丛生树以其独特的形态和丰富的表现力,正从“可选苗木”晋升为“造景主力”。
来源:必全
